期刊封面

医学院弱势化学学科发展与师资培养的调查研究(2)
(二)打破不合理壁垒,构建学科发展平台。
化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怀揣梦想和热情,来到海医,渴望发挥才华,提高海医的教学科研水平,不合理壁垒的限制,打击了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培养一个博士人才,除了其本人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努力,国家也付出了相当的资源。如果他们在最黄金的年华,没有学科发展平台,学术萎缩导致人才浪费,于国家于个人于学校都是损失。因此,除了学校层面应该重视,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所属院级行政管理也应增强对人才发展和使用的责任感,将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院级管理者的业绩挂钩,统筹兼顾,要给予化学学科建设上人员、资金、设备平等的支持。尤其要在研究生招生培养上去除不合理壁垒、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支持,创造宽松的学术发展氛围。
(三)交叉融合,学科合作,促进弱势学科发展。
在学校积极申请更名为大学的发展机遇面前,化学学科是个相对贫困弱小的一份子,但是它也需要发展,也应当发展。而化学学科的发展壮大,也一定会对海医创新人才的培养,海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回顾国内外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高水平学科的建设需要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科合作,既要有分化独立,又要有分工合作,既能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又可以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技术实现研究领域的拓展[2-4],变某个优势学科的高峰效应为高原效应,打造优势学科群[5]。相比之下,以学科分化为主,自我封闭,沟通不畅,资源争夺多,资源共享少,化学学科没有融入学校学科发展大局的现象令人揪心。化学学科建设作为药学等相关优势学科的基础,应借鉴多学科交流的经验,协调学科群建设中的独立与综合,实现跨学科合作发展,补齐化学生物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短板,避免水桶效应。未来进一步形成“平台搭建—学科建设—师资及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6],促进化学学科发展提升。
[1] 程建波,李文佐,李庆忠,等.依托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烟台大学化学学科为例[J].高教学刊,2019(2):54-55,58.
[2] 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化学与环境学科群建设”简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2):129.
[3] 赵宇航,胡志刚,姜春林.教学和科研视角下的学科关联性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66-170.
[4] 何振海,张 荻.二战前后美国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及其原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2):18-23.
[5] 申 新.“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6] 杨 超,杨淑静,李培耀,等.化学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研究——以青岛大学材料学科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22):59-64.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主要专业临床、生物、药学、检验、环境等都开设以四大化学为主的化学基础课程,由化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承担基础化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国内外的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以化学为主要代表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1],化学学科的发展在医学院仍比较缓慢,处于弱势地位。使得师资培养滞后,影响了中青年博士人才的发展。一、化学学科发展及师资培养的现状和困难医学院校由于主要任务是培养医学人才,专业和院系设置上一般没有化学专业或学院,化学师资一般隶属于相关的药学院或基础医学院等管理。因此,与综合型大学相比,医学院校的化学学科建设客观上存在更多的困难,包括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实力薄弱,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通常在学校的发展大局中未被纳入优先发展的学科,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缓慢。尤其在地方医学院校里,边缘化的趋势更加突出。以海南医学院为例,化学师资分属分析及无机和有机及物化两个教研室,隶属药学院管理,由不足20人的师资承担全校的四大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从2007年引进第一名化学专业背景的博士开始,在之后的六年间,未能再引进更多的博士,从2014年开始,由于毕业的博士生源增加,引进的博士数量开始增加,2017年后增加明显(见附图)(以下数据统计至2018年底)。分析前期引进博士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科研条件差,没有学科发展平台,导致高层次人才不愿来到医学院就业,或是短暂停留后就辞职。十余年时间里,虽然海南医学院的科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化学学科发展还很落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高水平课题很少,没有凝炼的科研方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科发展平台来支撑化学师资的发展,除较早引进的博士在2010年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的资助外,2014年开始引进的2名年青博士在最黄金的近5年的时间里都还未取得资助。可以看出没有良好的学科平台支撑,很难实现高水平师资培养,尽管年青博士在毕业时都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但是发展后继乏力,逐渐萎缩。附图 化学学科引进博士人员情况二、化学学科发展及师资培养困境原因分析(一)化学学科发展规划不足,不能有效支撑师资培养。医学院校化学学科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像综合大学那样单独管理,大力发展。如果不对化学学科发展加强规划,根据今后的学校发展大局来调整定位,想办法参与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主流中去,与其他优势学科融合发展,就会更加趋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没有学科建设的平台支撑,加之“轻基础重专业”的偏见,会给正处于黄金年龄的化学学科中青年博士的发展带来阻碍,使他们错失了发展的机遇,在本该最能多出成果的年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化学教研室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活力不高,人才引进步伐滞后。(二)高层次人才发展定位不合理,不能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发展加速的机遇面前,化学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定位偏差较大,具有化学专业背景的博士高层次人才进入化学教研室,教学上长期超负荷运转,进修充电少,没有更多精力发力科研,进行学科建设。同时,现有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在研究生教育上存在不合理壁垒,学校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3年获得,在申请时,聚集了全校之力,包括化学师资的所有科研教学成果,而在获批后至今的五六年间,没有对化学师资搭平台促发展,进行相关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化学老师虽有课题经费,由于无法招收研究生,课题衔接进展、科学研究深入拓展和师资发展上升通道都受到阻碍,与同行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三、解决化学学科发展及师资培养困境的措施和建议(一)学校层面加强重视和支持化学学科建设。化学与生命医学的交叉融合区域是规划中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如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不仅利于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也将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大力的提高医学院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水平。海南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自贸区自贸港的历史发展机遇,医药、健康、新材料、海洋、环境保护势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是海南区域发展的重点,在这些方面,化学学科发挥优势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大有可为,机遇不容错失。这对化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大有益处。(二)打破不合理壁垒,构建学科发展平台。化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怀揣梦想和热情,来到海医,渴望发挥才华,提高海医的教学科研水平,不合理壁垒的限制,打击了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培养一个博士人才,除了其本人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努力,国家也付出了相当的资源。如果他们在最黄金的年华,没有学科发展平台,学术萎缩导致人才浪费,于国家于个人于学校都是损失。因此,除了学校层面应该重视,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所属院级行政管理也应增强对人才发展和使用的责任感,将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院级管理者的业绩挂钩,统筹兼顾,要给予化学学科建设上人员、资金、设备平等的支持。尤其要在研究生招生培养上去除不合理壁垒、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支持,创造宽松的学术发展氛围。(三)交叉融合,学科合作,促进弱势学科发展。在学校积极申请更名为大学的发展机遇面前,化学学科是个相对贫困弱小的一份子,但是它也需要发展,也应当发展。而化学学科的发展壮大,也一定会对海医创新人才的培养,海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回顾国内外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高水平学科的建设需要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科合作,既要有分化独立,又要有分工合作,既能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又可以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技术实现研究领域的拓展[2-4],变某个优势学科的高峰效应为高原效应,打造优势学科群[5]。相比之下,以学科分化为主,自我封闭,沟通不畅,资源争夺多,资源共享少,化学学科没有融入学校学科发展大局的现象令人揪心。化学学科建设作为药学等相关优势学科的基础,应借鉴多学科交流的经验,协调学科群建设中的独立与综合,实现跨学科合作发展,补齐化学生物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短板,避免水桶效应。未来进一步形成“平台搭建—学科建设—师资及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6],促进化学学科发展提升。[参考文献][1] 程建波,李文佐,李庆忠,等.依托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烟台大学化学学科为例[J].高教学刊,2019(2):54-55,58.[2] 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化学与环境学科群建设”简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2):129.[3] 赵宇航,胡志刚,姜春林.教学和科研视角下的学科关联性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66-170.[4] 何振海,张 荻.二战前后美国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及其原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2):18-23.[5] 申 新.“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6] 杨 超,杨淑静,李培耀,等.化学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研究——以青岛大学材料学科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22):59-64.
文章来源:《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hkhtyxzz.cn/qikandaodu/2021/0213/780.html
上一篇: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分析
下一篇:医学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重点分析